据《环球时报》报道易配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6月30日开启对欧洲的一周访问,行程涵盖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德国和法国。
这是中欧时隔两年重启高级别战略对话,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关键节点。
外界认为,王毅此访不仅承载纪念意义,体现出中欧在当前复杂局势下寻求稳定发展的共同意愿,以及中方对欧交往的战略定力,也将为下阶段中欧更高层级的领导人互动奠定基础。
“点面结合”
王毅此访应欧盟“外长”卡拉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和法国外长巴罗的邀请展开,重点议程有几项: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中法外长会谈和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新一次会议。
此外,王毅还将同比利时首相及副首相兼外长举行会晤。
中欧上一次高级别战略对话是在2023年10月,中德上一轮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于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中法外长则于今年3月在北京会晤。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与上述分散进行的机制性交流不同,王毅此行先赴欧盟总部,再访问德法两国,一揽子举行多项高层对话。这体现出中国对欧外交“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的平衡思路,可从时机、议程、站点等维度加以观察。
从时间点看,建交50周年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今年以来,中欧高层互动频繁,西班牙首相等多名欧洲政要接连访华,体现出双方对发展关系的充足信心。
面对近期欧盟内部的一些“杂音”,王毅外长此访释放出中方按照既定方向和步骤、持续推动中欧关系的明确信号。
从议程看,此访延续了中欧间多个机制性对话的稳定性和制度化特征。比如,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是中欧三大高层对话机制之一;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是中德全方位对话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话的有序推进,体现出近两年来中欧交往重回正常轨道,也彰显了中欧关系的韧性。
从站点设置看,此访囊括欧盟总部及其主要成员国。比利时、法国和德国虽在外交风格与利益诉求上各有侧重,但同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均与中国建立了较高层级的关系定位,如中法为“全面战略伙伴”、中德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在欧洲内部经历新一轮权力结构变化之际,王毅此行深入三国展开高层互动,体现出中方看重三国对推动中欧关系的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易配宝,中德贸易联系紧密,德国新政府上台后,两国外长尚未正式对话。此次会晤有望为下一阶段的中德高层交往定下基调。
法国一贯关注国际热点议题,中国亦高度重视法方在欧洲及全球治理中的独特影响力。去年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双方共同发出提升战略互信的信号。王毅此行也将延续这一战略沟通。
作为欧盟机构所在地,比利时具有特殊地理与政治地位,是中欧政策对话的核心节点,也是中国在欧盟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中方期待通过此次会晤,推动中比关系持续发展,也为中欧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个整体”
回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欧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但近年来贸易摩擦也不断显现,一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例如,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的反补贴税;上周,欧盟又宣布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引发中方强烈不满。
在此背景下,王毅此访既要增进理解、聚焦合作,也不会回避分歧。
“无论是中欧战略对话,还是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都具有‘抓总’意义,即通过机制性对话,就双边关系整体框架、政策协调等方面进行整体讨论。”崔洪建指出,这与中方的一贯理念相呼应:将中欧关系视为“一个整体”、反对将其割裂为“合作、竞争、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这种定位不仅给欧方自身制造麻烦,也给中欧关系带来波动。
崔洪建指出,王毅外长此访预计将围绕三方面议题,与欧方展开沟通。
其一,聚焦中欧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探讨如何在全球与地区治理中协同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涉及经贸等敏感议题,交换意见,尽量寻求共识、稳定预期。
其三,为中欧领导人交往以及实现共同的政策目标做准备。
欧盟驻华代表团网站和《环球时报》此前透露,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联袂访华,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
“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背景下,中欧肯定会进行更高层级的领导人互动,总结过去50年的经验、指引未来关系发展方向。”崔洪建说。
“正向认知”
尽管中欧高层互动和机制建设不断推进,但随着地缘政治形势愈发复杂,欧盟内部的对华立场并不一致。
近期,在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老调重弹,再次渲染中国经济威胁。这种声音在欧盟部分舆论场中颇具代表性。
对此,崔洪建指出,上述言论放在中美欧三角关系格局下,更多是欧方试图“找平衡”的一种策略。中国对欧政策不会被欧方一时的策略、一些人的言论带偏节奏。
当前,“中欧面临的更大挑战,不是欧方难以形成对华统一认知,而是这种共识往哪个方向走。”崔洪建指出,中方始终主张,正确的相互认知是推动合作、相向而行的基础。中欧应加强沟通交流,促成“正向认知”,以避免欧方“闭门揣摩”、对华共识被消极叙事所主导。
展望未来,崔洪建认为,中欧应从四个维度持续推进合作。
总体而言,确保双边关系稳定在战略合作的轨道上,向前发展。
双边层面,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确立一些交往原则,如加强合作的同时管控分歧和竞争。
具体而言,聚焦实际问题,如电动车问题等,通过机制化对话,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全球层面,确认共同承担的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促进全球和平和发展等。
“中方一贯主张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崔洪建说,中欧同为有意愿、有能力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两大力量,也是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两大市场。双方相向而行易配宝,对于维护各方赖以生存的多边主义全球化秩序意义重大。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